青梗菜生长期相对较短,栽培技术也相对简单,各茬口的栽培技术基本相似,管理也大致相同。 1、整地施肥 翻耕土壤,25cm深即可,整地前每亩基肥施入有机肥3000Kg,若有机肥肥源难取,也可每亩施45Kg复合肥,施肥同时加入土壤杀菌剂,每亩1~1.5Kg。做畦,北方一般做平畦,也因季节情况和各地实际情况而定;南方做高畦,畦高15~20cm,畦宽90cm,沟宽40cm左右。 2、播种 播种可撒播,也可穴播。株距×行距为15 cm×15cm,一些大型品种可适当再放大些。撒播每亩用种量1.5~2.5Kg;穴播时每穴2~4粒种子。出苗前要保持土壤湿润,播后2~3天即可出苗。出苗后应及时间苗,在一两片真叶时进行第一次间苗,去除细弱、畸形苗,苗间距留5cm左右;在四五片叶时进行第二次间苗,定苗,按株行距进行。间苗后要及时浇水,以利根系扎入土壤。间苗时结合中耕、除草。 3、定植 育苗时,当苗具四五片真叶,苗龄25~30天左右时,可进行定植。定植前一天应浇水、打药一次;移栽宜在傍晚或阴天进行,若气温高、阳光强时可加盖遮阳网。定植时应让根部舒展开,栽植深度以不要埋住生长点为基准。 4、田间管理 (1)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多与间苗一起进行,生长中后期叶面封行后草 害较少,若有草害应及时清除。 (2) 肥水管理 施肥一般在莲座期(五六片叶)和挺心期(八九片叶)时追肥,每次每亩追施尿素7Kg,硫酸钾8 Kg。可沟施,或浇水时顺水冲施,但顺水冲施易造成施肥不均。发芽期,保持土壤湿润;幼苗期适当控制水分,防止徒长,保持60%土壤含水量即可;莲座期和挺心期结合追肥浇水,此期为产品形成的重要时期,也是肥水需要量最大的时期,应保持较高的土壤含水量,一般80
MORE播种 1、 适时播种 长江流域或西南地区进行早熟栽培时宜选早熟品种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温床播种育苗,自5月即可采收嫩瓜上市。一般中晚熟种于3月下旬播种,清明定植,至7-8月间采摘老南瓜供秋淡蔬菜。如至清明后播种,则生长和开花期延迟,生育期短,结果少,产量低,杭州有俗语说“立夏种南瓜,到老不开花”。华南温度高,适宜生长季节长,春秋两季均可栽培,春栽宜1-3月(小寒至春分)播种,自5-8月采收;秋栽7-8月播种,自11-12月采收。3月中旬在大棚内进行营养钵育苗,每钵播种1粒,播后覆土0.5cm,浇透水后覆盖地膜保温至出苗。温度掌握在25~30℃,出苗后适当降温,控制在20~25℃。 2、浸种催芽,培育壮苗 (l)催芽播种前种子用30-40℃温水浸种7-10小时,捞出后用纱布包好或放在钵头内,用稻草盖好,将钵头倒置,放置于20-25℃温度下催芽,经3-4天露芽1-2分时播种。 长江流域南瓜育苗有“火种”和“冷种”。“火种”育苗法是用土筑成高120厘米的长方形的土墙,在墙内高60-70厘米处用竹竿搭成一平架(如种子量少可用瓦缸),即成为烘种室,用播种箱或抽屉,内装培养土10-14厘米,将催芽的种子倒插入土,浇水保湿放在架上(缸内),架下放火炉文火加温。烘室上盖稻草片保温,晴天翻开草片见光,保持温度25-30℃,经4-5天种芽出土,待子叶伸展后假植于温床,这叫“火种”育苗。这样育成的苗定植后初期生长慢,但开花早,第一雌花着生节位较低,雌花数增加,早熟高产。而“冷种”在催芽后即行播种,没有经过加温“烘”的措施。 (2)播种育苗 早熟栽培应用温床或塑料薄膜小拱棚育苗,苗床选择避风向阳排水良好土地,翻耕后日晒,再细碎表土上铺砻糠灰细土混合泥厚约6厘米,畦宽1米,高15-20厘米,硅沟66厘米,上搭塑料小拱棚,并于其上覆草片保暖,做成苗床。播种时按株距1.5厘米,行距3厘米将催芽购种
MORE嫁接技术 (1) 砧木、接穗切面结合的紧密程度是形成愈伤组织、砧穗维管束相互连通的关键。砧木、接穗切面平直、光滑,才能相互紧贴。因此切削时,刀片要锋利,速度要快,避免重复下刀,尽量减少切面不平或先端不齐现象。切口的深度要适宜。切口过深,容易切到髓腔;切口过浅,砧木与接穗的接触面小,愈合面积小,影响成活率。在固定砧木与接穗的接触面时,尽量使维管束相对,若砧穗大小不一致,则至少使一侧靠齐(维管束相对),切忌两侧都不靠,悬在中间。在用嫁接夹固定时,注意松紧适度。太紧,容易夹碎幼苗;太松,不容易夹稳。操作时,可调节嫁接夹的松紧度,较紧的夹子用来夹木质化程度较高的砧木。
MORE病虫害防治 (1)霜霉病: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,主要为害叶片。叶片染病后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渍状病斑,扩大后的病斑呈多角形,淡褐色或黄褐色,湿度大时长出灰黑色霉层,严重时整株叶片枯死。发病初期可用72%仙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6%露克星悬浮剂600倍液等喷雾防治。 (2) 白粉病:病原为子囊菌亚门,瓜白粉菌和瓜单囊壳。6月上旬开始发生,该病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,成为翌年初侵染源。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落在寄主叶片上,分生孢子先端产生芽管和吸器从叶片表皮侵入,菌丝体附着在叶表面,从萌发到侵入需24小时,5天后在侵染处形成白色菌丝丛状病斑,经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,进行再侵染。白粉病能否流行取决于湿度和寄主的长势,一般湿度大有利于其流行。 防治方法:发病初期,喷洒1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多硫悬浮剂500-600倍液。技术要点:早预防、午前防、喷周到和大水量。保护地可采取烟雾法,硫磺粉熏烟或45%百菌清烟剂熏。 (3)病毒病:受害植株矮化,叶片呈黄绿镶嵌或变细为蕨叶,产量降低。目前尚无特效药剂,首先应选用无毒种子,还要及时彻底防治蚜虫,如5%高效大功臣可湿性粉剂1000~1500倍液、3%莫比朗乳油1000倍液等;发病后及时喷雾2%菌克毒克水剂200倍液或2%好普水剂500倍液或1.5%植病灵乳剂800倍液等加叶面肥(如云大120水剂等),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。 (4)细菌性缘枯病。该病病原为边缘假单胞菌边缘假单胞致病型,除侵染南瓜外,还可侵染黄瓜。南瓜的叶、叶柄、茎、卷须和果实均可受害,初在水孔附近产生水浸状小斑点,后扩大为淡褐色不规则形斑,周围有晕圈。严重的产生大型水浸状病斑,由叶缘向叶中间扩展呈楔型,叶柄、茎等上病斑亦呈水浸状,褐色。果实染病先在果柄上形成水浸状病斑,后变褐色,果实黄化凋萎,脱水后成木乃伊状。湿度大时病部溢出菌脓。该病的发生主要受降雨引起的湿度变化及叶面结露影响。当湿度上升到70%以上或饱和达6-8小时即可发病,结露时间越长发病越重。 防治方法:用50℃温水浸种20分钟,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,还可以用次氯酸钙300倍液浸种2小时或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。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。
MORE(1)症状特点: 主要危害叶片。病斑初为淡绿色小点,边缘不明显,扩大后成不规则形状,大小不一。叶片病斑上产生灰白色霉层,后变灰紫色。病斑从植株下部向上扩展。干旱时病叶枯黄,湿度大时多腐烂,严重的整株叶片变黄枯死,有的植株呈萎缩状。
MORE(1)症状特点: 主要危害叶片及茎。叶片染病,初生淡黄色污点,逐渐扩大成灰褐色,圆形或椭圆形病斑,具轮纹,中央有小黑点。 (2)发病条件: 借风雨传播,由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。降雨多、地势低洼、栽植过密、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发病重。 (3)防治方法 ①选用无病种子,或播种前种子用25℃温水浸20分钟,后移入冷水中冷却,晾干播种。 ②与其他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。 ③合理密植,及时间苗和雨后排水;适时追肥,注意氮、磷、钾配合。 ④清洁田园,及时清除病残体,携出田外烧毁或深埋。 ⑤发病初期喷洒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,或40%多硫悬浮剂600倍液、5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。应以预防为主,注意在采收前10~15天停止喷药。
MORE(1)为害症状: <SPAN style="FONT-SIZE: 9pt; FONT-FAMILY: 宋体; mso-bidi-font-family: ''Times New Roman''; mso-ansi-language: EN-US; mso-fareast-langua
MORE又叫花叶病,小叶病。春季大棚栽培一般发生在生长后期,但草莓后茬栽培如不注意蚜虫防治,前期容易感染病毒,影响产量。 1、症状。厚皮甜瓜感染病毒后产生的症状,常因品种、植株的生育阶段、环境条件和病毒株系不同而发生很大的变化。主要有花叶、黄化皱缩及两种复合侵染混合型。花叶型新叶产生褪绿斑点,叶片上出现黄绿镶嵌花斑,叶面凹凸不平。新叶畸形、变小,植株端节间缩短,植株矮化,发病愈早,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愈大。黄化皱缩型新叶狭长,皱缩扭曲,花器不发育,难于坐果,即使坐果也发育不良,易形成畸形果。果实受害时,果实表面形成浓绿色与淡绿色相间的斑驳,并有不规则突起。 2、发病规律。主要是由西瓜花叶病毒和甜瓜花叶病毒侵染所致。传播途径分三种情况:一是种子带毒;二是汁液摩擦传毒,在整枝、打杈、摘心等农事活动中,将病株汁液传给无病植株;三是昆虫传染,以蚜虫传毒率最高。高温、干旱、强光是发病的主要条件,表现症状的适宜温度是18-26℃,温度超过36℃呈现隐症现象。开花前感病,有可能不结果或形成畸形果;坐果
MORE(一)有刺种又叫尖叶种。种子有刺。叶小,箭头形或卵圆形。成熟快,早熟高产,品质好,耐寒力强但不抗热,适宜秋冬栽培,春播易抽薹,产量低。 <SPAN lang=EN-US style="FONT-SIZE: 9pt; FONT-FAMILY: ˎ̥; mso-bidi-font-family: ''Ti
MORE(一)菠菜形态特征: 菠菜又名赤根菜,我国南北方普遍栽培。菠菜耐寒性强,适应性广,是我国秋,冬,春三季的主要绿叶莱。菠菜的根、茎、叶均供食用,品质柔嫩,含有较多维生素<SPAN lang=EN-US style="FONT-SIZE: 9pt; FONT-FAMILY: ˎ̥; mso-bidi-font-family: '
MORE